参事建议|加强我省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8-12-05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浏览量:1767 分享到:
开磷集团产品包装线。
加强我省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
战略研究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府参事调研组
针对我省化学工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省内部份企业、地区和开磷集团、瓮福集团在内蒙古、甘肃等省外生产基地开展了专题调研。
我省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丰富煤、磷、重晶石等资源的省份,具备发展化工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化工产业已成为贵州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千亿级”支柱产业。2017年,全省化工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7.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9%;实现工业增加值261.95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省工业的6%;省内现有化工企业350余户。
我省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磷化工、煤化工和以钡盐、橡胶等为代表的其他化工三大板块,其中磷化工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部分工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开磷集团、瓮福集团等企业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钡盐化工产业在国内具备重要地位,省内重晶石资源储量和碳酸钡等产品生产能力均位于全国第一位,贵州红星发展公司已成为世界唯一将钡、锶、锰盐产业结合的上市公司;煤化工产业也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近年来相继建成黔希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
我省化工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近年来我省相继引进一批企业入驻,实施建设并投产一批项目。同时,开磷集团、瓮福集团、金正大等企业积极“走出去”,在省外、海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磷化工产品结构不合理。我省磷化工产业以磷复肥及相关产品为主,磷复肥等初级产品比重过大,在全行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高达90%以上,而精细化、高端化磷化工产品太少且未形成规模。虽然省内企业在国际国内的磷复肥生产方面展现出一定竞争优势,但整体而言,磷肥产品产能过剩矛盾已凸显,加之国家已提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产能过剩矛盾将日益突显,须未雨绸缪。
(二)煤化工未形成产业集聚,资源禀赋优势未能有效发挥。我省现有企业中传统煤化工项目和化肥投资项目较多,高附加值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仍然偏少,产能趋同化和过剩倾向严重,竞争力弱。同时,我省煤化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单产项目较多,布局分散,而大型化、多联产、行业共生耦合发展的示范性、代表性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
(三)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自我省推进四个一体化以来,大力推动磷矿、煤炭资源向大型磷煤化工企业集中配置,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未配置的磷煤资源有限,省内部分磷煤化工企业只能通过市场渠道保障资源供给,资源供给存在一定风险。磷化工企业中,金正大诺泰尔、瓮安龙马磷业等新建大型磷化工企业均未配置相应资源,仅能通过市场渠道解决资源需求,不确定因素较多。煤化工企业中,绝大多数煤化工企业没有配套煤矿,主要通过市场途径获取煤炭资源。如天福化工公司,该公司目前已具备年产30万吨合成氨、15万吨二甲醚的生产能力,年用煤量约125万吨,由于没有稳定煤炭来源,导致产品单位成本增加500元/吨左右,自2011年投产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四)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一是电价过高。我省供电价格在我国西部地区处于高位运行,造成热法磷化工生产企业经营压力大,效益不佳。二是物流成本高。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省内磷肥产品需要进行远距离运输,物流成本偏高。
(五)绿色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环保风险。我省磷化工企业磷酸生产大多采用湿法磷酸生产技术,该技术具有工艺成熟、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优点,但也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堆放和处理十分困难,极易引发环境风险,省内累计堆存量已接近1亿吨;在磷及磷化工生产中将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液,无害化处理难度较大。此外,该工艺较多依赖高品位磷矿资源,造成采矿环节采富弃贫问题较突出。
(六)煤化工产业至今仍未纳入国家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我省地质地貌特殊,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省总面积73.6%,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的风险,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大型煤化工选址较为困难。另外,我省煤矿资源虽然丰富,但大多为高瓦斯矿井,煤层薄,单矿生产能力较小,开采成本较高,能否适应大规模连续性生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长周期稳定运行尚有风险。由于受地质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之对我省化工产业战略性研究不足,缺少战略性规划的重要一环,虽然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省直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煤化工产业仍未纳入国家化工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未能取得国家政策支持。
发展中的贵州需要化工产业。从1913年巴斯夫全世界第一套合成氨工业化生产装置投产以来,化肥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到现在,化工产品已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离不开化工产业,不能因为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谈化色变”。从国际、国内现代化工发展趋势和经验看,只要强化环保及污染治理、坚持不懈地推进绿色发展,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控的。由于发展阶段的原因,我省部分化工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有的需要整改甚至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化工产业的“一刀切”式的封杀,而是应该在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节能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推进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探索贵州特色的现代化化工发展道路。
(一)全面摸清家底,加强战略研究。建议聘请国内知名的权威咨询机构,“跳出贵州看贵州”,对我省化工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全面摸清底数,深入掌握我省化工产业情况,从产业基础、工艺技术、产品结构、市场行情等方面全方位认真分析我省化工产业的优劣势,深入开展战略研究,科学谋划,为我省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科学制定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十三五”期间,我省未制定化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仅在全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了化工专篇。为此,建议对我省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进行科学谋划,尤其是对我省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磷煤化工及特色化工进行重点研究,制定我省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贵州化工的战略定位,谋划发展战略、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同时从顶层设计高度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全省化工产业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实现创新、绿色、高端、精细、智能、集约发展。
(三)注重协调发展,加强协调指导。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我省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对于我省今后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建议在制定过程中,省工信、发改、环保、国土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加强协调和指导,充分借鉴省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案例,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更加注重集群集约发展,建立产品结构互相支撑、产业发展相对聚集的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三废循环利用的集约发展模式,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促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创新发展,紧扣市场和资源,进一步扩大开放,瞄准国际国内现代化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发展趋势,盯住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前沿和高端,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府参事:徐 荣(执笔)、卢庆祥、刘瑞兰、杨春兴、范祖燕